刘少奇俄籍长孙阿廖沙:放弃经营多年的事业,06年来华定居
1998年,刘少奇同志诞辰百年之际,有个拍《刘少奇》纪录片的团队要去俄罗斯找些资料。王光美心里一直惦记着件事,就让团队的人带上500美元和一封信,去莫斯科交给一个叫阿廖沙的中年人。
那时候,除了寥寥几个知情者,大多数人压根儿不知道阿廖沙到底是啥来头。
过了好几年,等阿廖沙打算回中国那会儿,事情才水落石出。原来,他是刘少奇的大孙子,在中国他叫刘维宁。
【阿廖沙回来了】
其实,就在王光美亲自邀请刘维宁回家探望的时候,咱们国家的外交部门也没闲着,四处发请柬,邀请那些和刘少奇有过交往的外国老朋友来参加纪念活动。刘维宁呢,也收到了这份请柬,但他心里头五味杂陈,既感到高兴,又有些紧张不安。
刘维宁长期以来都在俄罗斯的航天部门干活,他是个中校。但因为过去的一些事情,他一直没跟俄罗斯政府透露自己的特别背景。要是现在说出来,恐怕会惹上俄罗斯情报部门的仔细盘问。
他琢磨了好久,不想一辈子都心里有疙瘩,最后咬咬牙,坦白了自己是刘少奇后代的事儿。
俄罗斯那边也挺意外,没想到从苏联时代就在航天局干活的“阿廖沙”,还藏着这样的秘密。他们赶紧对他查了个底朝天,但愣是没翻出啥违规的证据。再说现在中俄关系正热乎着呢,也没必要把事情搞得太僵。
调查搞完后,俄罗斯那边放他走了。但可惜啊,刘少奇的纪念活动已经结束了,刘维宁这么多年一直盼着的事儿,到底还是没成。这让他特别恼火,心里暗暗发誓,一定要做个地道的中国人。
俄罗斯政府有项规定,说的是科研单位里那些高层人才,得在离职后三年时间里“解密”,然后才能出国去其他国家。刘维宁呢,他为了早点回到祖国,把自己苦心经营好多年的事业都给放下了。在世纪换年的时候,他申请提前退休。
2003年的时候,经过好多回合的商量和沟通,刘维宁总算是办好了护照和签证。他坐上飞机,一路飞到北京国际机场,最后脚踏实地地站在了自己的祖国上。
他特别喜欢到处逛逛,去了湖南宁乡祭拜祖先,然后又去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看了看。
2006年那会儿,刘维宁拿到了在中国的长期居住许可,他索性把全家老小都带到了中国,一起在这里开启了新生活。
生活总是悲喜交加,到了那年10月,把刘维宁视如亲孙的王光美离开了人世,这让刘维宁在这世上的亲人又减少了一位。
按照和俄罗斯那边的约定,刘维宁不碰航天那块儿了,他直接搬到了气候宜人的广东,自己当老板,弄了个做外贸的公司。
经过好多年的生活,刘维宁除了长了一张混血的脸,其他方面都活得跟一个真正的中国人没啥两样,彻底融入了这儿的日子。他对面条和辣椒情有独钟,保留着咱们中国人的口味习惯。
刘维宁有回提到:“我算是有两个老家,一边是俄罗斯,另一边是中国。”
所以他的对外贸易主要是跟俄罗斯打交道,他牵头弄了个俄罗斯工业企业家联合会,老组织两国的企业和民间组织互相访问、谈合作,把好多俄罗斯的企业家带到中国,特别是珠三角那边。
他办公桌上老放着中国和俄罗斯的国旗,这反映了他真心实意地推动中俄友好关系。
在屋后的墙壁上,贴着刘少奇同志的老照片,这张照片时刻在提醒他,别忘了自己的初心。
2015年,他在九三阅兵的现场露面,成了大家议论的焦点。接着,他又去参加了刘少奇同志诞辰117周年的纪念活动,一连逛了好几个地方,包括刘少奇的老家、何宝珍的老家,还有安源工人运动纪念馆。这一趟寻根之旅,他走得非常圆满。
【父辈的旗帜】
为啥刘少奇有个外国血统的孙子呢?这事得从刘维宁他爸刘允斌讲起。
刘允斌是刘少奇和他的首任妻子何宝珍所生的第一个孩子。何宝珍在1922年就加入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,后来因为带头搞学生运动被踢了出去。不过,组织上没放弃她,给她安排了新工作,在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当老师。
1923年那会儿,何宝珍成了中国共产党的一员。刚好刘少奇也到了安源,他带着路矿的工人们搞了个大罢工。就在这过程中,他俩看对眼了,成了革命路上的另一半。转过年来,他们的儿子刘允斌就出生了。
可没过多长时间温馨的家庭时光,刘少奇和何宝珍就得赶去广州,接下新的工作。因为没法带着年幼的孩子,他们只能把刘允斌送回老家,让家人帮忙照顾。
时间过得飞快,转眼间十几年就溜走了。到了1938年,14岁的刘允斌,在地方上的安排下,来到了延安。在那里,他见到了几乎没啥印象的老爸刘少奇。这时候,他才从老爸口里得知,原来老妈何宝珍早在好几年前,就被国民党的宪兵给抓走了,最后还英勇牺牲了。
陕北那边环境挺差的,为了让烈士的孩子们能得到更好的学习机会,以后能更好地投身革命和建设,中央就安排他们去苏联读书,刘允斌和他妹妹刘爱琴也被选上了。
刘允斌小时候被送到莫斯科的国际儿童院生活,他在苏联政府的帮助下,完成了从小学到中学的全部课程。
毕业那会儿,抗日战争早已落幕。他心怀满腔爱国热情,一听说原子弹那惊人的破坏力,立马下定决心,报考了莫斯科大学。他选的专业是放射化学,心里就盼着以后能用学到的知识给国家出份力。
上大学那会儿,刘允斌碰到了一个俄罗斯女孩,名叫玛拉。他俩挺合得来,没多久就到了商量结婚的地步。但刘允斌心里有点犯嘀咕,自家情况有点特殊,不知道家里能不能接受玛拉这个外国媳妇。这么一想,他就打算带着玛拉回中国,见见老爸,听听他的意见。
1950年那会儿,新中国已经站稳脚跟了,刘少奇和王光美也早就是一家人了。刘允斌和他的妻子玛拉回到北京来看望家人,刘少奇和王光美特别高兴,还给他们准备了一桌丰盛的饭菜,一家人好好聚了聚。
刘少奇瞅着好久不见的儿子,盼着他能快点学完回国,一起来搞建设,这话直接说到刘允斌心里去了。
他现在最操心的就是玛拉能不能在中国过得惯。老话说得好,怕什么就来什么,结果玛拉的表现最后还是让人挺失望的。
玛拉是地道的俄罗斯姑娘,不单生活习惯跟咱们不一样,就连一句简单的中文都不会讲,沟通起来挺费劲的。不过那时候我们正热乎着呢,压根儿没顾上想这些。
接着,他们俩很快就回到了俄国。
1952年,刘允斌结束了莫斯科大学的学习,和玛拉举办了婚礼,两人婚后过得特别美满,还迎来了他们的宝贝女儿索尼娅和儿子阿廖沙。
刘允斌工作上混得风生水起,进了莫斯科的化学研究所。在家里,他对索尼娅特别好,啥家务活都抢着干,让周围的人都挺眼红。就在这时,刘少奇给他写了封信,催他别忘了国家大事,赶紧回国。
刘允斌心里明白,他得把个人利益放一边,顾全大局。于是,他跟妻子玛拉商量,看她想不想跟着自己一起到中国生活。玛拉想了想,轻轻摆了摆手,表示不太愿意。这样一来,刘允斌就只能自己回中国了,他一头扎进了原子弹的研发项目里。
工作空闲时,我确实跑了几趟苏联,想尽力说服玛拉改变主意,回到我身边。
虽然两人分隔两地,但感情还是逐渐疏远了,玛拉最终决定离婚。刘少奇虽然接受了这一现实,心里却一直挂念着孙子和孙女。
1960年去苏联玩的时候,我专门去看了俩小孩。其中阿廖沙才五岁,但他记得特别清楚,说有个和蔼可亲的老爷爷对他特别好,又是亲又是抱的,还给他带了小礼物。阿廖沙说,那就是他这辈子唯一一次见到他爷爷的样子。
【漫漫回国路】
1960年,刘少奇跑到苏联,是想最后再搏一把,挽回中苏之间的关系。但事情发展不是咱们能说了算的,中苏关系最后还是彻底崩了,两家也断了来往。玛拉为了保护孩子,让他们跟自己姓,对他们的真实身份是半个字都没提。
阿廖沙经过老妈的认真教导,学业上表现特别棒,成功考上了莫斯科航空学院。毕业后,他直接进了军事航天单位,当上了一名现役军官。
玛拉心里头一直惦记着刘允斌,盼着中苏关系能好转,心想说不定哪天还能再见上一面。但到头来,这盼头还是落了空。
六十年代末那会儿,她在报纸上瞧见了刘少奇和刘允斌都走了的消息,心里头难过得很,但还是硬憋着没掉一滴泪,更没跟阿廖沙提半个字这事儿。
时间流转,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,刘少奇及其家人的冤屈得以昭雪。刘少奇的大女儿刘爱琴,重新回到了工作岗位,并且挑起了让全家人重新团聚的重担。
1987年的时候,刘爱琴费了好大劲,终于和阿廖沙一家取得了联系,但那时候中苏关系还没和好如初呢。
1992年的时候,刘爱琴终于去了莫斯科,和玛拉还有她的俩娃见上了面。到了那会儿,阿廖沙才算真正明白自己的来龙去脉,晓得他爸和他爷爷都已经不在了。
阿廖沙现在是当兵的,还在处理机密事务,实在走不开。经过刘爱琴的好心相劝,玛拉就先去了中国逛逛,最主要的是想去刘允斌的墓地看看。当她亲眼见到心心念念的人如今只剩下一块孤单的墓碑立在那里,心里真是五味杂陈。
看到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巨大转变,我真心觉得让阿廖沙回到祖国,落叶归根是个好主意。
这事儿肯定不能急,毕竟那时候苏联都垮了,中俄之间的关系也还糊里糊涂的。把阿廖沙的身份公开出去,恐怕会惹来一堆麻烦,所以咱们得低调点。
阿廖沙现在事业正往高处走,他老妈玛拉也上了年纪,不能把她单独丢在俄罗斯不管。
2003年春天刚到,有个中年大叔走进了中国驻俄罗斯大使馆办签证的地方。签证官问他话时,他回答得既清楚又果断:“我叫刘维宁,我爸是刘允斌,我爷爷就是刘少奇。”
签证官那级别,压根儿碰不到这类高级别的情报。他当时都惊了,赶紧就往上报,还通知了国内。
经过仔细确认,收到确切的回复后,签证官满心敬意地给刘维宁的签证签了字,盖了章,高兴地欢迎他再次回到中国。
现在刘维宁67岁了,不过他还没退休,还在继续为中俄一起发展使劲儿呢。

